English

澳共和制建议为何被否决

1999-11-08 来源:生活时报 新华社记者 齐紫剑 我有话说

在6日的澳大利亚全民公决中,多数选民否定了共和制的建议,澳仍将维持现行的君主立宪制。

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国家,虽早已独立,但仍奉英国女王及其代表澳总督为国家元首。澳自80年代吹起共和之风,要求由澳人担任国家元首的呼声日益高涨。继1991年工党通过要求澳在2001年成为共和国的决议后,1998年的澳制宪大会也原则上支持成立共和国、澳总统为国家元首。

根据制宪大会的决定于6日举行的全民公决有着广泛的政治和选民基础,其结局却为何是反对派占了上风、共和派功败垂成呢?究其因,保皇派的反对,维持现状派的消极,尤其是“支持共和制却反对共和模式”派的不满,决定了共和制主张失败的命运。

第一种反对力量是政治和文化上的保皇派。澳大利亚社会的主流一向是欧洲传统,但是它地处南太平洋,且与亚洲为邻,移民不断涌入,多元文化近年来有了相当大的发展。种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的发展,使澳大利亚面临新世纪向何处去的问题。但在某些保皇派看来,与英国形式上的联系既是一种象征,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规范,它有利于澳保持与其他西方国家更为接近的身份与联系。

第二种反对力量是经济上的维持现状派。整个90年代,澳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几乎所有发达国家,进入30年来的最高增长期。有些人因此认为,共和制不会使澳变得更好,反而会增加若干不稳定的变数,“一动不如一静”,没有必要冒险。

然而,单单这两种势力还不足以构成对共和制主张决定性的威胁,因为一系列民意调查均表明,真正反对共和制的人不足30%。事实上,赞成共和却反对公决中提出的“共和制模式”的选民——这第三种力量才是否定共和制主张的关键因素。

根据“共和制模式”,选民均有权提名未来国家元首的候选人,但候选人名单由一个32人组成的提名委员会确定,国家元首最终由联邦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选举产生。然而,很多选民却倾向于直选,而不愿由所谓的“政治精英”们来选择。他们表示,与其接受“不完全的共和”,还不如在公决中说不。这一倾向在澳乡村和边远地区尤为明显。因此,共和制的建议虽然在堪培拉、悉尼和墨尔本等大城市赢得超过60%的支持,但在乡村等地却遭惨败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